第804章 尘埃落定(1)-《帝国行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而卫国方面不太好说话,其攻占孙国土地之后,一如既往的本性不改,大肆抓掠孙国人口,拉回卫国充当奴隶,并从卫国国内向孙国迁移人口,以巩固新占土地的人口平衡,致使边境逃难者数以万计。

    对咸国所提要求,卫国提出以一人换三十斤钢为条件讹诈咸国。要说三十斤钢在当下买一条命那是天价了。当下生铁尚且不容易,更何况是钢,然百里燕觉得这笔交易值得一做。

    万川于641年年初投降后,咸国尽得万川郡全部煤矿和硫矿。万川有中原煤都之称,更像是中原地区的山西,地下煤矿极多,不乏大型的露天煤矿。孙国之所以盛极一时,与吞并律国获取煤田不无关系。

    有了万川煤矿的支持,煤炭价格迅速拉低,甘府、上关、彭源以及德康以西的铁矿就地冶炼成生铁而后运往永兴精炼,永兴的铁产于当年七月增至两百万斤。

    642年高炉扩建,进一步扩张至两百六十万斤,并计划再建两万斤高炉一座,继续扩张产能,支付卫国的勒索同时,以满足新占土地和志国的市场需求,并拉低铁价成本。

    于是一番讨价还价之后,咸国以二十三斤钢一人的价格,或一门637型十八斤钢炮换五百人,准许滞留东部的新附民持通关文牒往返西部和卫国奴隶营寻亲。

    同时允许孙国西部和奴隶营,在孙国东部有亲人的孙国人,与被扣押的诸侯国外民向东迁徙入咸国。

    此协议为双向条款,既允许东部向西迁移,同时允许东部向西迁移。看似公平的协议,实则充满角力和险恶用心。

    首先,百里燕不怕东部人口西逃,即便他们逃回去,还要得逃回来,卫国实行的奴隶制,几乎剥夺了百姓多数的基本权利,相反咸国实行的土地政策和扶持政策稳定了人心。

    其次西征时的宣传和安抚效应在战后逐渐发威,进一步巩固了人心。

    最后,卫国的难民潮除了其野蛮的统治行径外,御客暗中散布的舆论功不可没。

    至于卫国,一方面通过贩卖人口讹诈咸国的钢铁武装其军队,一方面赶走老弱病残,为其贵族分封提供政策空间。

    同时大量孙国人的迁入,将给咸国制造巨大的难民压力,从而转嫁了卫国的所需消化占领地的成本和时间,相反咸国可能因为难民而拖垮财政。

    当然,对于农耕社会而言,人口意味着国力,卫国轻易纵容人口流失并非没有其考虑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