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41章 大治有为(4)-《帝国行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并于盛元638年,再建成五千斤级高炉一座,首次使用水利、风力鼓风机,这也意味着永兴城一脚迈入工业化炼钢的前夕即将开启。

    至此,永兴城637年年前钢产年破一百万大关,638年随着五千斤级高炉建成,永兴城钢产理论上年产两百万斤不止。

    受咸国煤、铁开采技术与产量限制,一百三十万斤时产能未再扩张,短期内还将继续维持一百三十万斤左右的产量。

    西城修成不久,城南的炼焦、五百、三百斤铁炉尽数迁往城西,同时在城西新开玻璃坊一座,用以研究生产光学玻璃、化学器皿,以及玻璃注射器。

    值得一提的是百里燕635年命人前往长孙国摸排橡胶树,确定存在橡胶资源,但出人意料的却是,不同于地球上的橡胶树,通过割取树干获得橡胶。

    长孙国发现的橡胶树,更像是椰子,白色橡胶取自于一种比榴莲更大的果实,果实内是橡胶乳液。

    由此偷回种子之后,在北海、东原两郡栽培,成功长出了树苗,但数年后发现,受气候和纬度的影响,咸国的胶树果实品质远不如长孙国的原产,但好过没有的强。

    盛元638年夏,学堂举行第二次数学招生会考,再招三百人。

    635年首批初、中级班一百九十余人,经三年学习,于年初完成结业,其中三十七人能力优异,授予数算大师称号,砡工派予以承认,并开设数算流派,以继续发扬研究数算。

    结业当天,百里燕给每人发放了一套高级数学教本。

    时间流逝岁月蹉跎,他再无能力编出多少有价值的高等数学教参,唯一的有价值的核心内容莫过于微积分等实用高等数学,伴随中原形势的巨变,他已无时间继续亲自推进更高级数学领域研究,只能寄希望于三年培养出的这一批种子,能在日后将之带上正规。

    秋收前,城北工坊相继落成,高炉拔地而起,为控制冶炼时间,百里燕制成时间沙漏,通过控制冶炼时间,间接控制温度和金属金相。

    在技术简陋而无法金相实验室的当下,控制冶炼时间,辅助以简单冶炼剂,无疑是控制金属金相结构的有效手段。

    入秋后,各地粮食丰产,物价企稳,志国的棉花、宋国的大豆,陆续运入咸国,咸国油菜大量收获,都郡和新城地区一片欣欣向荣。

    国立钱坊于637年年前实现基本盈利,金银存款增加,并出现金银通宝存款回流。

    同时各地新钱的流通及旧钱的吸纳顺利进行,钱坊分号陆续开到各地,分号钱坊直接由盐枭与税金司、税承司三方监管,只向朝廷负责,不问地方,如此以遏制地方豪强权贵和官吏勾结盘剥地方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