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60章 伐交(2)-《帝国行》
第(2/3)页
“多谢顾太尉。”
待百里燕坐定,顾儒泉开门见山说:
“永兴侯此来是为盘踞于此的卫军火器而来的吧。”
“是,但也不是。本帅此来是为卫军与火器而来,但非是主因。本帅奉我王之命前往博源面见天子,由于眼下战事锁边,故而想来向顾太尉讨一纸通关文书,以方便本帅路上通关。”
闻讯百里燕要去博源,顾儒泉极是诧异,他忙问道:
“阁下身为一军主帅,擅离职守恐怕不妥吧。”
“呵呵,本侯奉王命前往,妥与不妥自有我王圣裁,本帅说了不算。”
临阵易帅乃是兵家大忌,究其原因有两点,其一是军队中的山头主义,其二是军队的风格。
无论是人还是社会,乃至组织化的群体,都有其鲜明的个性,而左右一支军队个性的往往是将帅。同时将帅任用的各级军官,自上而下服从于上级长官,形成了自下而上的信赖和服从惯性。
而山头主义在任何时期都有其存在的形式和原因,将帅是平衡乃至使用山头派系的核心人物。因此临阵换将致使军心浮动,很大程度上是既有的圈子对新任将帅的不了解乃至不信任,甚至本就是立场对立,而有政治矛盾的人选,如此必然会造成不公平,乃至坑害打黑枪的恶性事件。
咸军尽管上没有走出这个圈子,乃至相当一段时期内都无法摆脱这个因素,但咸军好在建立了较为完备而公平的军事制度,以及军官参谋组织,咸军各级军官没有明显的派系,权贵势力基本被逐出咸军主体,留用的大都是确实有能力值得提拔的。
因此总体而言咸军的成份相对各国诸侯要简单干净的,尽管有外籍民和新入民的问题,但公平合理的社会政策和军队体系,为所有平民提供了相对宽松且公平正义的环境,如此又削弱了为了争夺高级资源,而拉山头建立小圈子的意义。
即便主帅不在,咸军既有的体系制度和参谋团,足以继续指挥调度,并按现行指挥安排军队的运作,因此已经基本不存在干掉一两个将帅,瓦解一支军队的可能。
即便指挥中枢被瘫痪,以参谋和中层军官为骨干的框架,仍能维持军队的基本运作,哪怕中层军官打光,基层军官仍能收拢自己手里的人马,形成片区战斗力继续作战,而不会因为指挥中枢和上级的指示的丧失而瓦解。
同时百里燕也希望看到现在的咸军能在没有他的情况下,自行单独作战,处置突发情况。如果完全依赖他的指挥领导,而不能将他的精神和体系传承下去,这也不是他想看到的结果。他总有要死的一天,咸军不能因为没有他而不会打仗。
“还劳烦顾太尉捉刀一封通关文书,方便本帅前往博源,如此对贵国有利,于我国也方便。”
尽管顾儒泉并不相信百里燕之辞,但他也清楚能要百里燕亲自出马的一定非同小可,于是追问道:
“那敢问永兴侯此去博源所为何事呀。”
“一是为侵入贵国卫军的火器,我王闻讯后极为震怒,严令本帅索回火器。二是与天子商议梁、咸、卫、长孙四国停战之事,故而耽搁不得,只怕这么一耽搁,卫军三十万小命没了,本侯也不忍再动杀伐伤天害理呀,呵呵……”
百里燕此言不温不火,然份量却不轻,顾儒泉听了心里却更加生气。尽管如此,面对咸军咄咄逼人的气势,他却不能发作在脸上,随即又问:
“据本官所知,田耕、通尚、蒙藤三地卫军约有三万余人,另有两万乱匪,战力极为了得,永兴侯不会是想强攻吧。”
“如果贵国不计较城中百姓死伤,本侯可以数百门重炮催城直到将城池轰平,想来那几万乌合之众也该死透了,届时再入城中也无妨。”
“哼!”顾瑞泉怫然而怒,他质问说:“卫军同有震天火,你咸军如何能占得便宜。强攻之下我国百姓死伤狼藉,本官如何向天子交代。”
面对顾儒泉怒火,百里燕轻描淡写说:
“那也无妨,本侯有的是金银珠宝,只要卫军肯降,本侯重金相酬。此外孙国旧地多数已在我军手中,只要查出这些卫军武官及兵士名姓,便能查到他们家眷,若在我军掌控之下,即刻押为人质,想来能得金银好处,他们也不会想见家人脑袋搬家吧。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