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51章 竞价风波-《帝国行》
第(2/3)页
“那又如何,他一个蛮人,岂会为了中原诸侯让利。”
“让利是断然不会的,但竞价之法却能打破眼下僵持局面。而且他们不也说了吗,先交易次等货物,后交易上等货物。我咸国产量最大货物当属棉布,能与我咸国竞价者绝无。”
“可棉布利少,绫罗绸缎才是换取金银的大头啊。”
“国库有官营织造坊,每年产量可观,这些年积攒了不少库存,价格与梁国不相上下,足以赚回不少金银。此外我咸国所产诸多货物尽数被我垄断,金雪狄人只能向国采买别无二家。”
“这话是不错,可太子那里怎办。咸国的绸商人多数与太子较好,如此巨额交易竞相压价,绸商们断无法与梁国争利,最后分文不得,受损的还是我咸国。”
“但凡是没有十全十美,有得必有失,退一步而言,竞价之法打破了眼下僵局,令我咸国不再如此被动,仅此一点,非是金银所能换来。”
“那绸商们怎办,这些绸商无不是勋贵豪户,与太子关系匪浅,若分文不得,岂不令太子颜面扫地。”
“竞价之法乃金雪狄人所提,与太子何干。况且买卖交易价低质优者得之,谁让他们本钱高产量低。更何一匹绸利润惊人,中间的利润何其之多,他们只需降下些价格同样能将货物卖出。”
棉布从棉花变成棉纱、棉布、染色布层层道道工序并不比养蚕少。相比养蚕的工艺和原料都集中于本国,咸国棉花半数以上仍需从志国、晋国进口,中间被加过多到利润和关税,进口的价格并不便宜,需要最后平衡国内棉的价格,纺制成棉纱织布。
就人工和生产周期,当下棉布的所需付出的单位人工和原料、物流成本与蚕丝相差不是很大,显着成本差异在织机和养蚕的规模,棉布织机和纺纱机的效率确实要远高于丝织品的织机。
纺纱和织布环节各只需要一人,而生丝变成熟丝过程的烧丝、纺丝线需要三人,一人下料,一人烧丝,一人纺丝。织造环节普通丝织物织机最少需要两人,如是锦、缎等提花高级面料,则需要四人至五人,而棉布织机不考虑特殊加宽门幅情况下,最多也就两人。即便是改进后的织机,在实现完全机械机器纺织前,两者效率之比的变化并不大。
由于丝绸耗费人力是棉布的三至四倍,在生产力并不高的当下,丝绸的价格更高是合乎情理的。但棉花受产区路途和关税多重影响,价格居高不下。
鉴于要将三四千里外志国、晋国的棉花经由水路运往咸国,运输成本将大幅攀升,而船只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每次运输的总量。于是棉花的进口价格又稀释了丝绸的人力成本,因此棉布棉布的成本相对高得多。
第(2/3)页